2025年11月17日世界早产儿日
有爱,有未来
呵护早产宝宝,托举健康未来
旨在呼吁全社会关爱早产儿及其家庭,提高早产儿生命质量,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
早产儿指的是所有妊娠不足37周分娩出来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大多都比较低,一般在500-2499克之间,主要是宫内生长时间不足导致了低体重,各个器官发育不成熟,生活能力低下。
依据宝宝出生时的胎龄,早产儿可分为以下几类:
超早产儿,胎龄小于28周;
极早产儿,胎龄处于28至 31周;
中期早产儿,胎龄为32至 33周;
晚期早产儿,胎龄在34至 36周。
哪些情况容易出现早产?
1.双胎及以上的孕妈;
2.高龄产妇;
3.精神压力大、抽烟酗酒;
4.有流产史,两胎时间间隔短;
5.子宫畸形等;
6.患有产科并发症或感染性疾病等。
如何预防早产?
保持积极的心态。正视妊娠和分娩,不要过度紧张和担心。避免较大的情绪波动,保证积极乐观的精神和心态。
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不要过于劳累,保持规律作息。不抽烟喝酒,健康饮食,保证营养摄入。
合理适量的运动。进行一定时常的户外运动等,有利于宝宝和自己的身心健康。
注意孕期的卫生。避免出现生殖道、尿道炎症等。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检查监控宝宝和孕妈妈的健康状况,积极配合。
早产儿治疗有哪些注意事项?
呼吸: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需要吸氧或者呼吸支持;
循环:血压低,心功能衰竭;
感染:败血症及肺炎;
黄疸:黄疸产生早,程度重,消退延迟,需要反复蓝光治疗;
神经系统损伤:颅内出血、早产儿脑损伤等。
供稿: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