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在胃肠镜检查后听到要送病理,往往会感到恐慌:“为什么要给我做病理检查?是不是我的病情很严重?难道是癌症吗?”
先别慌!!!!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解释一下,为什么胃肠镜检查中常常需要做病理检查,以及病理检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什么是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指医生在胃肠镜检查过程中,发现某些异常情况时,用活检钳夹取一小块组织下来,送到病理科进行制片染色等一系列步骤,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进行分析。
简单来说,就像我们到医院看病,外表可能看不出问题,但要做详细检查(比如抽血、拍片)才能确定健康状况。
为什么胃肠镜检查时要取活检(送病理),是不是得癌症了?
绝对不是!
很多患者认为,只有“看起来像癌症”的病才需要做病理检查,但实际上,做病理检查的原因很多,可能是为了:
1
明确炎症类型(如: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2
评估息肉性质(如:增生性息肉、腺瘤等)。
3
判断是否恶性肿瘤(如:早期癌、进展期癌、间质瘤等)。
病理检查能100%确诊吗?
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也有局限性:
取材有限:活检只能取一小块组织,如果病变范围大,可能没取到最严重的部分,则不能反应出疾病的全部。
某些病变可能需要多次活检或需要结合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方可明确诊断:比如恶性肿瘤、淋巴瘤、间质瘤(GIST)等。
如果病理结果与临床不符,医生可能会建议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病理报告上的术语是什么意思?
当患者拿到病理报告时,可能会看到一些令人头大的专业术语,这里简单解释:
病理报告专业术语解析:
01
急慢性炎症:可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
02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
03
肠上皮化生:胃黏膜变成类似肠黏膜的结构,可能会有癌变风险。
04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癌前病变的早期阶段。
05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接近早癌,需内镜下切除。
06
腺癌:明确恶性,需进一步治疗。
重点提示:
即使报告上有“瘤变”“异型增生”等字眼,也不等于癌症!具体处理方案需结合临床,无论拿到什么样的病理报告,都请前往消化科门诊进行咨询,并尊医嘱治疗。
病理检查是为了更精准的诊断!
胃肠镜是“眼睛”,病理是“显微镜”,两者结合才能精准判断病情。取活检≠ 病情严重≠ 癌症,而是医学严谨性的体现。患者不必过度恐慌,但一定要重视病理结果!并遵医嘱治疗、随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付消化道疾病的最佳策略!
供稿:病理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