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丹桂飘香,又到了柿子、山楂等水果大量上市的季节。它们色泽诱人,营养丰富,是很多人秋季餐桌上的“宠儿”。然而,作为消化科医生,我们每年此时都会接诊许多因腹痛、腹胀前来就医的患者,一查胃镜,发现“元凶”竟是一颗在胃里形成的“石头”——胃石。
什么是“胃石”?
胃石,顾名思义,就是胃里形成的“石头”。它并非真正的岩石,而是由某些食物成分在胃腔内聚集、缠绕形成的硬块。
它的形成主要与两类食物有关:
鞣酸(单宁酸)高手:
柿子(尤其是未熟的)、山楂是典型代表。鞣酸在胃酸的作用下,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蛋白,它们会像“混凝土”一样,把胃里的植物纤维、果胶等粘合在一起,越滚越大,形成坚硬的“胃柿石”。
果胶大王:
山楂、黑枣等食物富含果胶,在胃酸的酸性环境下会发生凝胶反应,将植物纤维、食物残渣凝结成块,形成胃石。
胃石症有哪些症状?
胃石在胃里“安家落户”,会带来一系列不适:
上腹不适: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胃石反复刺激胃壁,可能导致恶心、呕吐,有时甚至能吐出植物纤维碎片。
消化道梗阻:较大的胃石可能堵塞胃的出口(幽门),导致严重的呕吐和腹胀。
溃疡与出血:这是最需要警惕的并发症!坚硬的胃石长期摩擦胃黏膜,会导致糜烂、溃疡,甚至引发消化道出血(黑便、呕血)或胃穿孔。
确诊了胃石症,怎么办?
别担心,现代医学有成熟的应对策略。治疗方案取决于胃石的大小、质地和引起的并发症。
药物治疗:对于形成初期、质地较软的胃石,医生可能会开具碳酸氢钠溶液(小苏打水)或可乐等碳酸饮料,通过改变胃内酸碱环境来溶解胃石。(注意:此方法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尝试,尤其是有溃疡或糖尿病的患者!)
内镜下治疗:这是目前主要治疗的方法。通过胃镜,医生可以使用活检钳、圈套器、碎石网篮等特殊器械,将胃石“切碎”、“夹碎”,然后让其自然排出或取出。
外科手术:仅适用于巨大、坚硬无比,或已引起穿孔、严重梗阻等并发症的胃石,需要通过手术切开胃壁取出。
如何预防是关键——记住这几条!
享受美食与健康并非不可兼得,关键在于“会吃”。
【不空腹吃】绝对不要空腹吃柿子、山楂!饭后半小时再食用,让食物“打底”,可以稀释胃酸,减少鞣酸与胃酸的高浓度反应。
【去皮吃】鞣酸多集中于果皮,吃柿子时尽量去皮。
【不贪多】再好吃的食物也要有度。一次吃柿子不超过1-2个,山楂不超过10颗。
【不同食】避免与高蛋白食物(如海鲜、鱼肉、牛奶)和酒精同时大量进食,这些都会增加胃石形成的风险。
【特殊人群要当心】老年人、胃动力差、糖尿病患者以及做过胃部手术的人,胃肠功能较弱,更容易形成胃石,要格外注意。
科室介绍
天津市海河医院消化内分泌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以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为主的科室。设有消化专家门诊、消化胃肠肝病门诊、乙肝临床治愈专家门诊、糖尿病内分泌门诊、体重管理门诊。科室拥有独立的内镜室,可进行胃肠息肉切除、内镜下粘膜剥离(ESD)、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异物取出术、急诊内镜止血术及超声内镜检查等。
诊疗范围
胃及十二指肠息肉、结直肠息肉、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性溃疡、功能性胃肠病、食管炎、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早癌、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脂肪肝、急慢性肝炎以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以及并发症等及其他胰腺、胆囊疾病。同时收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肥胖症、肾上腺疾病、电解质紊乱、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继发性高血压等各种内分泌疾病,并进行门诊病人长期体重管理。
特色技术与仪器设备
开展碳13和碳14呼气试验、胶囊内镜、食管PH和阻抗检测、动态血糖监测和胰岛素泵治疗等。
内镜中心拥有具有放大及NBI染色功能的奥林巴斯CV-290SL电子胃肠镜、富士7000主机及高清放大电子胃肠镜、环扫超声内镜、十二指肠镜、磁控胶囊内镜、氩气刀、高频电刀、胃肠数字减影机等先进设备,具有成熟的内镜下诊断和治疗技术,可完成各种内镜下诊疗操作。
出诊信息
出诊时间
周一至周五
08:00-12:00
13:30-17:00
周六、日
08:00-12:00
出诊地点
天津市海河医院综合门诊楼
二楼
供稿:消化内分泌科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
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