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漱口水   看完这篇,别再乱“漱”了!   走进超市的货架,或者打开购物网站,各种品牌的漱口水琳琅满目,从“清新口气”到“杀菌消炎”,功能宣称让人眼花缭乱。很多朋友把漱口水当成了口腔护理的“神器”,也有人担心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   那么,漱口水到底有没有用?答案是:有用,但用对是关键。如果用错了,不仅没好处,反而可能伤害你的口腔健康。     漱口水有用吗?分清“保健型”与“治疗型”   首先,我们要给漱口水做一个明确的分类,这是正确使用它的第一步。   1.保健型漱口水(日常使用)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超市、便利店能轻松买到的主流产品。就像地板清洁中的“扫地”,能把表面的灰尘和纸屑扫掉,但对于黏在地板上的污渍(牙菌斑),还是得靠“拖把和刷子”(刷牙和牙线)。   主要作用:   清新口气:这是它最直接、最即刻的效果。通过香料等成分掩盖或暂时中和口腔内的异味。   辅助清洁:饭后使用可以冲走部分食物残渣,作为刷牙和牙线的补充,但不能替代它们。   轻微抑菌:通常含有低浓度的抗菌成分(如西吡氯铵),能一定程度减少口腔内细菌数量。   2.治疗型漱口水(医用处方)   这类漱口水通常在牙医开具处方后才能获得,用于特定的口腔疾病辅助治疗。就像皮肤病的“药膏”,针对性强,效果猛,但绝不能当成日常的“润肤霜”来天天用。   常见成分与用途:   氯己定(洗必泰):强效杀菌,常用于牙周手术、种植手术后,预防感染,控制牙菌斑。但长期使用会导致牙齿染色、味觉改变等副作用,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聚维酮碘等: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口腔念珠菌病)或特定类型的口腔溃疡。   选错反而伤口腔!这些误区要避开   了解了分类,我们再来看看,如果选错或用错,会带来哪些风险。   01   成分陷阱:酒精的争议   许多漱口水含有酒精(乙醇),主要作用是作为溶剂和助溶剂,并提供清凉感。   潜在风险:   口腔干燥:酒精会挥发,带走口腔内的水分,导致口干。唾液是口腔的天然防御屏障,口干会增加龋齿和感染的风险。   黏膜刺激:对于口腔黏膜敏感的人,或患有口腔溃疡、扁平苔藓等疾病的患者,酒精会产生明显的刺痛感,甚至加重病情。   儿童误服风险:有酒精的漱口水对儿童不安全。   建议:儿童、口干症患者、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及敏感人群,优先选择不含酒精的漱口水。   02   滥用“治疗型”漱口水   有些人觉得普通漱口水“没劲”,想方设法购买医用漱口水日常使用,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   潜在风险:   如长期使用氯己定,会导致牙齿、舌苔大面积棕褐色染色,且这种染色很难通过普通洗牙去除。同时可能破坏口腔菌群平衡,“好坏通杀”,反而可能导致更棘手的问题。   03   掩盖疾病的信号   如果你有持续性的口臭,指望用漱口水来掩盖,无异于掩耳盗铃。   潜在风险:   顽固性口臭往往是口腔疾病(如牙周炎、龋齿、舌苔过厚)或全身性疾病(如消化系统问题)的信号。滥用漱口水掩盖了症状,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   如何科学选用漱口水?记住这4点   那么,我们普通人该如何科学地选择和使用漱口水呢?   1   看需求:日常保健选“保健型”   对于绝大多数人,只需选择超市售卖的保健型漱口水即可,目的是辅助清洁、清新口气。   如果牙医没有特别嘱咐,不要自行使用治疗型漱口水。   2   看成分:优先选择“无酒精”及含“氟”   无酒精:更温和,减少刺激和口干风险。   含氟化物:对于防蛀牙有明确的好处,可以作为额外补充。   避开致敏成分:如果对某些香料、防腐剂过敏,请注意查看成分表。   3   看时机:饭后漱口,刷牙后半小时   最佳使用时机是饭后,帮助清除食物残渣。   如果想在刷牙后使用,建议间隔30分钟以上。因为牙膏中的氟化物会与漱口水中的某些成分(如表面活性剂)相互作用,可能影响防蛀效果。   4   遵医嘱:治疗问题,听专业的   任何口腔问题,如牙龈出血、疼痛、长期口臭等,第一选择是去看牙医,而不是自己去买漱口水。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并使用治疗型漱口水。   漱口水是个不错的辅助工具,但它永远无法取代刷牙和牙线在口腔清洁中的核心地位。把它想象成你口腔护理团队的“替补队员”,而不是“主力前锋”。用对了,它能锦上添花;用错了,反而可能帮倒忙。   供稿:口腔科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   不作为临床诊断及医疗依据   本文图片来源于AI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