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降雨量骤然增多,洪涝灾害频发,伴随高温、高湿天气,发生食品污染和食源性疾病风险有所增加,表现常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有时有发热、头痛等症状。
大家要注意食品安全,切不可粗心大意,养成良好的卫生和生活习惯,做到“五要五不要”,严防“病从口入”。
“五要”
要加强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用肥皂或洗手液并使用流动水洗手。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根据天气状况,及时增减衣物,提高自身免疫力。
要及时消毒餐具
厨具、餐具若被雨水浸泡或淋湿,应消毒后再使用。最简单的消毒方法是将洗净的餐具放入锅内,完全浸泡在水中加热,待水煮沸时,保持15分钟以上,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要加强环境卫生
汛期环境潮湿,易滋生细菌,要及时清扫室内,保持清洁;垃圾桶盖严并定期倾倒;家中动物应远离食物制备区;将食物盖好或存储于密封容器中,做好防蝇防鼠工作,避免昆虫、害虫及其它动物进入厨房或接触食物。
要注意食品储存条件
食品应储存在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避免受潮、水泡(浸)或淋雨;已开封的食品要密封保存,并尽快食用;对容易变质的食品,如肉类、海鲜、奶制品等,应严格按照储存要求存放。夏季熟食在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2个小时,所有熟食和易腐食物应及时放入冰箱冷藏(冻)。
要及时就医
若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或者其他身体不适症状,或疑似食源性疾病症状,如持续高热、异常粪便等,一定要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止泻药、抗生素等药物。
“五不要”
不要喝生水
生水中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甲肝病毒等,不要直接饮用生水,应烧开后饮用或选择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不要吃变质的食物
汛期高温潮湿,为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滋生提供有利条件,食物容易腐败变质,饭菜尽量当日清,发生腐败变质的食物不要食用。米、面制品储存不当也容易霉变,食用霉变的粮食会引起霉菌毒素中毒,常引起胃肠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偶有腹泻,甚至会出现肝、肾、神经等器官系统损害。
不要吃卫生条件差的凉拌菜
汛期雨量增多,卫生条件易受影响,冷荤凉菜在制作过程中容易被致病菌污染,短期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食用后易引发食源性疾病,需将所用食材烧熟煮透。要做到用清水清洗蔬菜水果,切勿用雨水清洗。
不要吃来源不明的食物
汛期雨水多,水源易受污染,来源不明的食物可能被污水浸泡、沾染致病菌或化学污染物。像野外捡拾的果蔬、来历不清的散装食品等都可能携带致病菌,食用后易引发呕吐、腹泻等胃肠道问题,甚至中毒,拒绝食用来源不明的食物。
不要吃被水淹过的食物
被雨水淹泡过的食物容易被污水中的微生物污染,腐烂变质,食用后极易发生食物中毒。为了保证安全,遭到水淹的食品最好丢弃,如被浸泡的面包、方便面等预包装食品,一旦包装破损,坚决不能食用。
来源:健康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