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概况 > 医学动态

7成冠心病因“坏胆固醇”引起,自测你达标了吗?

时间:2017.02.07 08:06:21 [字体: ] 阅读:11984

  “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已经超过2.9亿;每2个去世的中国人中就有1人是心脑血管病引起。目前,60岁以上中国人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高达80%。特别令人惋惜的是,中青年人已占心脑血管病猝死的1/5。”在近日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上,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健康传播分会主任委员孔灵芝告诉搜狐健康记者,“虽然心梗、脑梗更多侵害老年人和胖子,但对一些长期大鱼大肉的瘦子们也不会手下留情。所以,如果血脂比较高,就容易发生血管堵塞,心脑血管病说来就来了。”

  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俗称“坏胆固醇”)增高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坏胆固醇”水平升高,会损伤血管,使血管壁上形成脂质斑块(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逐渐增大,将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引发冠心病和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更危险的是,有些斑块就像“不定时炸弹”,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栓塞,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短时间内就可夺取生命。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增加,77%是由于血液胆固醇升高所引起。控制“坏胆固醇”水平,能显著降低心梗、脑梗及死亡风险。普通人应该将“坏胆固醇”(LDL-C)控制在3.4 mmol/L以下,心血管疾病患者则要更严格控制,以低于2.6mmol/L甚至1.8mmol/L以下为宜。血胆固醇中,有1/4是吃进去的;3/4是自身肝脏合成的。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它是合成细胞膜、胆酸、维生素D的重要原料。对于大多数健康人而言,天生就具有维持血液胆固醇稳定的机制,也就是如果从外部食物中摄入的胆固醇多了,自身合成的胆固醇就会相应减少,以控制总量不变,可以“维稳”。大约有15%~25%的人群对膳食胆固醇敏感,也就是“维稳”能力较差,即饮食摄入/吸收胆固醇增多,会使体内血液总胆固醇显著升高。而这群人其实就要小心“病从口入”了。“适量”是任何营养素和食物摄入都应当遵循的原则。我们大可不必为吃不吃蛋黄过分纠结,也不能一类食物吃太多。

  随着人们膳食模式的改变,动物食品摄入增多,血胆固醇升高是不争的事实,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升高。我们吃进去的胆固醇主要来源于肥肉、鸡蛋、内脏等“动物性食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强调“营养均衡”和“食物多样化”,其中对蛋类、内脏类、脂肪类有明确的建议:蛋类建议每天40~50克(大约1个鸡蛋的量),吃鸡蛋不弃蛋黄;动物内脏含丰富的脂溶性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建议每月食用2~3次,每次25克(半两)左右;

而脂肪尤其是动物性脂肪(动物油、肥肉)摄入过量是目前中国人膳食失衡的一大问题,指南建议每天烹调油用植物油,摄入量为每人25~30克(半两左右)。如果胆固醇水平超过了人体的实际需要,在体内累积过量时,就会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适量摄入动物性食品,对补充身体必要的营养成分是有益的;如果长期大量摄入,会将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风险。